18年,京奉铁路的劳之常和王达夫等人,在天津创办中国第一个石棉制品企业天津石棉公司,从河北涞源购买石棉,生产石棉线、石棉盘根制品,年产量约150吨。由于市场上石棉制品少,天津石棉公司获取较高的利润,引起上海等地商人办厂的兴趣,在上海经销国外石棉制品的商人,创办了上海泰记石棉厂。上世纪30年代天津的振业石棉厂将业务扩大到武汉、上海等地。同一时期,重庆一些商人联合开办了大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石棉制品分厂,从西康购入石棉,生产石棉线、石棉布和石棉粉。
在上世纪40年代以前,我国的石棉制品中并没有真正出现摩擦材料,只是为摩擦材料的发展打下了基础。1942年由石礼耕先生研制的离合器片装在一辆美国产奇姆西十轮卡车上使用,这应该就是中国摩擦材料的诞生时间。
1939年时值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二十四岁的石礼耕先生跟随着撤退的人流,辗转来到大后方的贵州。他曾在几家汽车修理厂任修理工。当时我国的汽车工业尚属空白,汽车及其配件均由国外进口,非常缺乏。进口配件断档时,汽修工就得动脑筋自己制造。在这种情况下,石礼耕先生开始用简陋的机床,仿制进口汽车上的易损零件,他着手制造的汽车活塞和齿轮获得成功。但是对于汽车行驶中消耗量大的摩擦材料,由于是非金属材料,化学结构复杂尚无法仿制。由此他产生了研究摩擦材料的想法。他在贵阳城基路租赁房子,开始研究汽车摩擦材料的生产技术。石礼耕先生反复琢磨美国汽车上拆下破旧离合器面片,开始摸索试验。他将废旧轮胎割成小块,用铁罐加矸闷煮,脱硫后再用汽油溶解,制成再生橡胶的胶浆。以此作为粘合剂,加入石棉绒一同搅拌均匀,然后分散烘干。模具采用一截粗大的钢管作模体,再用直径与钢管相适应的钢板作上下模块。投料压实后将整个管体置于炉中焙烧,直到固化成型。得到了第一片离合器面片样品。这是极其不寻常的事情,它揭开了我国生产摩擦材料的历史序幕,石礼耕先生也因此被称为我国研制摩擦材料的先驱。
1942年石礼耕先生与其他人合伙买了一辆道奇卡车,一边往返于贵阳、昆明、重庆之间跑运输赚钱,一边随车实践摸清摩擦材料的实际使用条件。为了满足摩擦材料的基本要求,他购买虫胶代替再生橡胶粘合剂。将虫胶用酒精溶解后,用骨炭粉作填充剂,石棉绒作纤维材料,拌合均匀制成离合器面片。经装车使用能够代替进口离合器面片工作。试制的一百多片离合器面片销售到重庆获得满意效果。试制过程中,石礼耕先生发现粘合剂是制造摩擦材料的关键所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买到了一本《电木与电玉》的书,书中介绍了各种粘合剂的性能、用途和简单制法。他按照书中介绍的耐热粘合剂酚醛树脂的制法,从药房购买石炭酸与甲醛的水溶液在一个铁罐中自行熬制树脂。由于反应条件和配比不准,起初熬制的树脂不固化。几经周折熬制成功了能够固化的酚醛树脂,并用酚醛树脂代替了虫胶来制作离合器面片。
1946年石礼耕先生从贵州回到杭州。次年他集资在杭州孝子坊租房筹建石棉摩擦材料作坊,年底开始生产出产品。此时作坊有一台用木炭加热的螺旋式手板压机;树脂反应罐开始采用置于大铁锅中水浴加热,并制作了开有小孔的反应罐盖子;也采用石棉线浸渍树脂后,自然晾干来制作离合器面片的工艺方法,将旧式生产推进了一步。
杭州解放以后,部分人员离开,工场陷于困境。到该年下半年,在杭州政府的支持下,石礼耕先生重振旧业,新建了建国汽车材料厂。重新制作压机、树脂罐、打线机等设备,改添了旧车床改制的磨床磨制离合器面片,用火盆外罩木箱作为产品烘箱。此时,还采用了苯溶化天然橡胶后加入硫磺掺进酚醛树脂中,改善制品的硬度。当时的产量极少,每天能生产离合器面片十多片,全年产量大约5吨左右,售价在6000-15000元/片,合现价约6-15元/片,同期进口件一副卖3美元多。
上世纪50年底初,石礼耕先生试制成功石棉制动片,采用的是石棉布浸渍树脂晾干后,折叠热压方法。当时已经拥有手板压机6台,磨床1台,铣床、刨床各1台,车床两台。产品品种增加了石油钻机制动带、工程机械刹带、渔轮齿形片等。配方工艺的特色是用石棉布和石棉线为基础材料,粘合剂以热固性树脂为主,用苯溶化橡胶作为改性剂,脱模剂用纸或桐油等。此间改造成功第一台用电热丝加热代替木炭加热的压机。
有需要的可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 18658149691 。